Skip to content

食物如何影响大脑:让精神健康从营养开始改变

原文标题:Dr. Chris Palmer- Diet & Nutrition for Mental Health

原文链接:https://www.hubermanlab.com/episode/dr-chris-palmer-diet-nutrition-for-mental-health

根据哈佛医学院精神科医生Chris Palmer博士的研究,饮食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深刻联系,这可能为许多人提供新的治疗希望。将这些复杂的医学内容转化为实用指南:

【确定行动指南】

核心建议

  1. 优先考虑碳水化合物限制:即使不进行完全生酮饮食,仅限制碳水摄入(尤其在早餐和午餐)也能显著改善认知功能和情绪。研究显示,简单地减少碳水摄入就能使某些患者无需抗抑郁药物。

  2. 监测酮体水平:使用尿酮试纸或血酮仪提供客观反馈。对于抑郁症,血酮水平应达到0.8mmol/L以上;对于精神病性障碍,建议维持在1.5mmol/L以上。

  3. 避免含酒精饮料:研究表明,遵循生酮饮食的人血液中酒精浓度可能比普通饮食高5倍,可能导致意外酒精中毒。

  4. 优先睡眠质量:如果生酮饮食导致睡眠减少(轻躁狂症状),采取行为措施确保至少6小时睡眠。连续几晚良好睡眠通常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保留饮食的认知益处。

  5. 遵循个体化方案:超重者应侧重碳水限制(让体内脂肪成为燃料),体重正常者则需增加脂肪摄入(如牛油果、橄榄油和重奶油)以达到酮症。

实施要点

  • 开始时间:开始严格生酮饮食后,精神症状改善通常需要6-8周(像案例中的精神分裂情感障碍患者)。
  • 持续监测:定期检测酮体水平,确保达到治疗水平。
  • 逐步调整:如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只能在医生监督下调整药物剂量,避免突然停药。
  • 支持系统:成功实施需要频繁随访和教育支持,尤其是开始的几个月。
  • 健康脂肪来源:优选橄榄油、牛油果、坚果和椰子油等多种脂肪来源。

【核心解析】

关键机制

  1. 线粒体功能改善:线粒体不仅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还直接参与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的产生和调节,以及激素合成和基因表达。生酮饮食刺激线粒体自噬(清除受损线粒体)和线粒体生物合成(产生新的健康线粒体)。

  2. 能量代谢转换:当大脑从葡萄糖转向酮体作为主要燃料时,代谢受损的神经细胞获得替代能源,使原本能量不足的脑区恢复功能。这对代谢受损的脑组织特别有效。

  3. 降低大脑炎症:生酮饮食减少大脑炎症,改变肠道菌群,并可能改善免疫反应,这些都与精神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4. 胰岛素信号改善:研究表明,从慢性焦虑到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精神障碍患者大脑中的胰岛素信号传导均受损,生酮饮食可改善这一情况。

共识发现

  • 生酮饮食最初是为治疗癫痫而开发(1921年),早期研究显示50%的患者完全无发作,85%的患者有显著改善。
  • 一项针对31名耐药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试点研究显示,能够坚持生酮饮食的患者中,100%症状有所改善,46%疾病缓解
  • 医学界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精神病(如丙戊酸盐、拉莫三嗪),提示影响大脑能量代谢的干预可能对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有效。
  • 多项研究表明,认知功能障碍与脑葡萄糖代谢降低高度相关,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深入视角】

不确定区域

  • 激素影响:生酮饮食对女性月经周期和生育能力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结果不一致。
  • 酮体补充剂:仅服用酮体补充剂(不改变饮食)可能无法替代完整的生酮饮食治疗效果,尤其对严重精神疾病。
  • 长期依从性:维持严格生酮饮食的难度较高,需要探索更可持续的方案。
  • 适用人群界定:尚无明确标准确定哪些患者最适合尝试饮食干预。

思维扩展

  • 精神疾病可能部分源于脑能量代谢障碍,而非仅是"化学不平衡"。
  • 肥胖可能是大脑代谢调节障碍的症状,而非简单的能量平衡问题。
  • 线粒体功能连接了我们已知的多种精神健康风险因素(睡眠障碍、压力、药物使用)。
  • 生酮饮食可能通过改变大脑中的资源分配优先级,让细胞有足够能量进行修复功能。

个性化考量

  • 体重状况: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的饮食方案应有差异(前者侧重限制碳水,后者需增加脂肪)。
  • 精神症状严重性:症状越严重,可能需要越高水平的酮体和更严格的饮食监控。
  • 用药情况:多数精神科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渐调整,避免突然停药。
  • 睡眠反应:部分人可能需要额外干预措施确保充足睡眠。
  • 简单起步:对轻度抑郁或焦虑症状,可先尝试简单减少加工食品和糖分摄入,无需完全生酮。

在考虑任何重大饮食变化前,请务必咨询医疗专业人士,特别是如果您正在服用处方药物。这些方法不应替代常规医疗护理,而应作为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