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防:让apoB成为临床决策的核心指标

原始文件:#185 - Allan Sniderman, M.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why we should change the way we assess risk - Peter Attia (3_20_2025 9:58:31 PM).md

原文链接:https://peterattiamd.com/allansniderman/

确定行动指南

  1. 将apoB检测纳入常规心血管风险评估

    • 使用apoB而非仅LDL-C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apoB测量的是致动脉粥样硬化颗粒的总数量
    • 确保同时测量Lp(a)以全面评估风险,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
    • 在高甘油三酯患者中,apoB测量对识别III型高脂蛋白血症至关重要(此类患者有较少但富含胆固醇的极动脉粥样硬化性颗粒)
  2. 采用长期风险评估模型而非10年风险预测

    • 对40岁以下患者,评估30年风险而非10年风险,因为10年风险模型会低估年轻人的实际长期风险
    • 了解早期干预的累积效益—35岁开始治疗比55岁开始可预防更多心血管事件
    • 关注因果风险因素(如apoB水平)而非仅依赖年龄驱动的风险计算器
  3. 正确解读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AC)

    • 年轻患者(<50岁)出现任何钙化都需要积极干预,无论apoB水平如何
    • 高apoB患者即使CAC评分为零也不应排除干预,因为钙化是晚期疾病标志,而动脉粥样硬化在钙化出现前数十年就已开始发展
    • CAC最适用于风险评估边界的患者,不应作为延迟治疗的理由
  4. 针对高apoB患者采取早期预防性干预

    • 高apoB(高于人群75%的水平)患者应考虑早期干预,即使传统10年风险计算器显示风险较低
    • 治疗目标应设定为显著降低apoB水平,而非仅关注LDL胆固醇
    • 建议高风险患者将apoB降至<80mg/dL(或更低,具体取决于个体风险)
  5. 优化沟通方式提高患者依从性

    • 向患者解释长期累积风险而非短期风险(例如:不治疗可能导致30%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在65岁前发生)
    • 使用apoB水平作为治疗反馈指标,帮助患者理解干预效果
    • 说明早期干预的目的是预防疾病形成,而非仅减缓已形成的疾病进展

核心解析

关键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

    • 动脉粥样硬化始于apoB含颗粒进入并滞留在动脉壁内,这一过程在20-30岁就已开始
    • 颗粒数量(由apoB反映)比颗粒内胆固醇含量更重要,解释了为何相同LDL-C水平的患者可能有不同风险
    • 疾病进展是渐进性的,到出现临床事件时整个动脉已广泛病变,而非仅是斑块破裂处
  2. apoB与脂蛋白代谢的关系

    • 每个含apoB的脂蛋白颗粒(VLDL、IDL、LDL)只含一个apoB分子,因此apoB直接反映致动脉粥样硬化颗粒的总数
    • 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通常与更多的apoB颗粒相关,这解释了高甘油三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关联
    •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证实apoB是直接致病因素,而HDL-C和甘油三酯本身不是
  3. 高血压协同作用机制

    • 高血压增加将apoB颗粒推入动脉壁的压力,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主动脉弹性蛋白随年龄减少导致收缩压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 高血压与高apoB水平的共存大大增加心血管风险

共识发现

  1. 关于apoB的强证据发现

    • 多项前瞻性研究表明apoB优于LDL-C和非HDL-C预测心血管风险
    •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证实apoB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原因,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因果关系证据
    • 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中,apoB水平比LDL-C更能准确反映残余风险
  2. 传统风险评估模型的局限性

    • 10年风险计算主要由年龄驱动,使年轻人即使apoB高也通常被评为"低风险"
    • 大约半数心脏病发作发生在60岁前,但当前指南主要推荐55-60岁后开始干预
    • 当前风险评估未充分考虑疾病发展的累积性质,错过了早期预防的机会窗口

深入视角

不确定区域

  1. 特殊情况下的风险评估

    • 家族史阳性但apoB正常的患者的最佳管理策略仍不明确
    • 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风险的确切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尚需更多研究
    • 不同apoB颗粒(VLDL vs LDL)的相对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及其临床意义
  2. 治疗干预的不确定性

    • PCSK9抑制剂降低极低LDL-C的长期效益与风险平衡
    • 对已有广泛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积极降脂能在多大程度上逆转或稳定疾病
    • 最佳apoB治疗目标尚未在大型临床试验中确立

思维扩展

  1. 重新思考医学共识的形成

    • 医学指南可能过于强调共识而忽视有价值的不同观点,延缓科学进步
    • 过度简化的临床指南可能掩盖医学决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 应在专家意见不一致时呈现不同视角,而非强制达成一致
  2. 从单一风险评分到多维风险评估

    • 考虑将遗传风险评分与生化标志物(apoB)和影像学发现(CAC)结合使用
    • 探索个性化风险时间框架的概念,而非对所有人使用相同的10年风险
    • 研究早期干预的长期效益,包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经济学的影响

个性化考量

  1. 患者特征影响干预决策

    • 绝经期女性可能经历apoB显著升高,需要更频繁监测
    •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通常有较小但更多的LDL颗粒,常规LDL-C测量可能低估其风险
    • 药物不耐受患者可能需要更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和替代疗法
  2. 风险交流的挑战

    • 患者对低百分比短期风险(如5%/10年)的理解有限,更有效的是使用累积风险表达
    • 个体对风险容忍度不同,需要共同决策而非单一标准
    • 将预防解释为"保持健康"而非"避免疾病"可能更有动力

总之,心血管疾病预防需要从传统的短期风险评估转向基于apoB的长期因果模型。早期识别高apoB个体并及时干预,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自然病程,而非仅在疾病已经确立后试图减轻其影响。这种预防性方法虽然挑战了现有指南,但有潜力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并延长健康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