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从科学到实践的行动指南
原文标题:#345 ‒ Chronic pain: pathways, treatment, and the path to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covery | Sean Mackey, M.D., Ph.D. - Peter Attia
原文链接:https://peterattiamd.com/seanmackey/
确定行动指南
有效管理疼痛的核心策略
采用多模式疼痛管理方法: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干预,而非单一依赖药物。研究一致表明多模式方法对慢性疼痛的长期管理更有效。
区分并针对性处理不同类型疼痛: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如灼烧感)、伤害性疼痛(如炎症)、混合性疼痛和心因性疼痛采用不同策略,提高治疗精准度。
优先改善睡眠质量:充分证据表明睡眠障碍与疼痛之间存在双向增强关系。提高睡眠质量是减轻慢性疼痛的关键切入点。
使用NSAIDs和乙酰氨基酚遵循安全剂量:对于轻中度疼痛,短期使用这些药物是安全有效的。但严格遵循推荐剂量(如乙酰氨基酚每日不超过4g)。
建立恢复期望和减少灾难化思维:研究证实,对疼痛的正向心理框架和合理期望可显著提高恢复效果。
实施要点
急性疼痛管理:目标是尽量消除疼痛,预防慢性化。使用足够剂量的适当药物,结合早期物理活动。
慢性疼痛管理:转变目标为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而非完全消除疼痛。建立自我管理技能,逐步增加活动水平。
疼痛药物使用顺序:先尝试非药物方法和非处方药物,再考虑处方药,最后才考虑阿片类药物(仅在特定情况下短期使用)。
避免疼痛慢性化:急性疼痛后,尽早恢复正常活动,避免过度休息,积极处理情绪反应和灾难化思维。
核心解析
疼痛的关键机制
疼痛不仅是感觉体验,也是情绪体验:疼痛信号从伤害感受器(nociceptors)经神经传导至大脑,但大脑会根据心理和社会因素对这些信号进行调制。
"门控控制理论":脊髓中存在"门控"机制,可以增强或抑制疼痛信号。这解释了为什么摩擦疼痛部位、分散注意力或使用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等方法可以减轻疼痛。
下行抑制通路:大脑可以向脊髓发送信号抑制疼痛传导,这是许多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和抗抑郁药)和非药物方法的作用机制。
大脑对疼痛的调控作用:情绪状态、注意力、期望和先前经历都能显著改变疼痛体验,这解释了安慰剂效应和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科学共识发现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现代疼痛科学已从简单的"身体-心理"二元论转向整合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这意味着有效的疼痛治疗必须同时处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
慢性疼痛定义: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被定义为慢性疼痛,此时疼痛本身已成为一种疾病,而非仅是症状。
个体差异显著:研究表明不同人对相同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受基因、早期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影响。
常用止痛药作用机制: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生成;乙酰氨基酚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肌肉松弛剂减少肌肉痉挛;阿片类药物激活μ-阿片受体。
深入视角
不确定区域
低剂量纳曲酮(LDN)治疗:初步研究表明LDN可能对纤维肌痛和自身免疫相关疼痛有益,可能通过微胶质细胞调节发挥作用,但需要更多大型研究确认。
针灸和大麻:针灸对某些疼痛状况有中等证据支持,但效果因人而异。大麻产品在疼痛管理中的定位尚不明确,虽有一些积极报告但缺乏高质量临床试验。
抗抑郁药用于非抑郁患者的疼痛:部分抗抑郁药(如三环类和SNRI)显示对某些疼痛有效,但个体反应差异大,需要尝试确定。
思维扩展
疼痛信号的生存价值:疼痛作为保护机制的演化意义提示我们,某些疼痛体验是必要的警告信号。治疗目标不应总是完全消除疼痛,而是管理它到不影响功能的水平。
打破疼痛-恐惧-回避循环:慢性疼痛患者往往因恐惧而回避活动,导致肌肉萎缩和功能下降,进而加剧疼痛。打破这一循环需要逐步增加活动,同时处理恐惧情绪。
疼痛的功能恢复导向:治疗成功的标志不是疼痛完全消失,而是恢复功能和生活质量,重新掌控生活。
个性化考量
年龄因素:老年人对NSAIDs风险更高(胃肠道出血、肾损伤),可能需要更低剂量或不同药物选择。
基因差异:药物代谢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药物效果和副作用,特别是阿片类药物和部分抗抑郁药。
先前创伤经历:有童年创伤或PTSD的人可能对疼痛更敏感,需要整合心理治疗。
个体疼痛反应模式:识别自己的疼痛触发因素(如特定姿势、活动、压力)和缓解因素(如热敷、冷敷、特定活动)对自我管理至关重要。
记住:疼痛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调整策略,结合专业指导和自我管理技能,逐步建立对疼痛的控制感,而非被疼痛控制。